刑事辩护

uncategorized
首页 > 刑事辩护 > 正文内容

“无意间的点击”,却成为网络犯罪案件的导火索

admin4天前刑事辩护11

  傍晚时分,电脑屏幕的光映在小陈的脸上。26岁的他刚从技术学校毕业,在一家小型软件外包公司做程序员。那天,他收到一份朋友转来的“兼职链接”,内容写得很诱人:只需要在后台帮助客户搭建数据接口,就能轻松获得丰厚报酬。小陈没有多想,凭借自己的技术,很快完成了对方的需求。可他并不知道,这一次操作,却让他卷入了一起严重的网络犯罪案件。

  几天后,警方上门,小陈被以涉嫌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”刑事拘留。看守所的第一次会见中,他的眼神充满迷茫,不停重复一句话:“我只是写了几行代码,怎么就成了犯罪?”

  案件的另一面

  王律师作为辩护人,接手案件后调阅卷宗,很快发现问题的关键。小陈确实没有直接参与诈骗行为,但他提供的程序接口,恰恰是电信诈骗团伙批量收集用户信息、转移资金的技术支撑。在法律上,这种“帮助行为”并不会因为“没有主观诈骗意图”就自动免责。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明确规定: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,为其提供互联网接入、服务器托管、网络存储、通信传输等技术支持的,属于犯罪。

  然而,“明知”与否,往往是此类案件的最大争议点。小陈坚称自己只是接到普通的外包请求,并不清楚客户的真实用途。但办案机关认为,短期内高额报酬、规避实名信息等明显异常,足以让他意识到其中的问题。

  辩护的艰难抉择

  在会见过程中,王律师没有直接给予轻率的承诺。他很清楚,在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”活动案件中,如何认定主观故意,是辩护的焦点。要想为小陈争取更轻的处理,必须找到能够支撑“非明知”的证据链。

  于是,律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:

  合同与沟通记录

  律师要求小陈家属尽快调取与客户的聊天记录、任务合同和转账凭证。如果沟通内容中客户刻意隐瞒真实用途,且小陈并无主动询问的动机,那么“明知”的认定就会削弱。

  程序功能的专业分析

  王律师邀请了独立的计算机专家,对小陈编写的接口进行技术鉴定,证明该程序本身属于通用工具,具有合理的商业使用场景,而不是专为诈骗设计的“定制工具”。

  涉案金额与角色定位

  辩护意见书中强调,小陈只收取了固定的技术费用,与诈骗团伙的获利金额无直接关联,不存在“共谋分赃”的情形。其角色更接近“外部工具提供者”,属于从犯或情节较轻的帮助行为。

  庭审的对峙

  案件进入审查起诉阶段,检察机关依然坚持指控。庭审当天,控辩双方围绕“明知”进行了激烈辩论。

  公诉人指出:小陈在明知对方提供的虚假信息、避开合同条款约束的情况下,依然继续操作,说明其具有应知甚至明知的心理状态。

  而王律师则据理力争:“刑法评价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,而不是推测。单纯因为高额报酬就断定被告人具有明知,显然欠缺充分性。我们有完整的技术鉴定意见和交易凭证,可以证明小陈的行为具有常见商业逻辑。”

  判决与余波

  经过两轮辩论,法院最终采纳了部分辩护意见。小陈被认定为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”从犯,处以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,缓刑二年,并处罚金。这一结果让小陈和家属既感到沉重,也算稍稍松了一口气。

  走出法院的那天,小陈告诉王律师:“我以后再也不会随便接陌生的技术活了,哪怕再高的价钱。”他的声音里带着惶恐,也带着对未来的清醒。

  透过案件的警示

  在这个故事里,我们看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年轻程序员的遭遇,更是网络时代中普遍存在的法律风险。许多从业者习惯于以“技术中立”为借口,忽略了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刑事责任。可法律的逻辑并不是技术能否被滥用,而是你在接受任务时是否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。

  网络犯罪的隐蔽性和跨境性,使得侦查与认定都格外复杂。一个“无意间的点击”,一个“不经意的外包任务”,都可能成为卷入案件的导火索。而对律师而言,如何在“主观明知”的模糊地带中寻找突破口,既考验专业功底,也考验责任感。
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盐城刑事法律咨询平台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://bj.jingyijiaoyu.com/?id=39

分享给朋友:

相关文章

从误杀到无罪:一起刑事辩护案件的反转

在刑事司法中,案件的转折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,尤其是在那些看似没有悬念的案件中。张力(化名)是一个年轻的企业白领,他和妻子李娜(化名)一直有着美满的婚姻。直到那天,张力被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拘留,案件背...

失控的瞬间:酒后冲动与故意伤害的界限

  一、冲动与后悔  2024年春天的一晚,李晨(化名)与朋友们在一家酒吧聚会,气氛热烈,酒杯碰撞声不断。李晨与张涛(化名)原本是多年朋友,虽然彼此性格有些不同,但一直相互扶持。然而,这一晚,李晨和张...

从意外到无罪:一起刑事辩护案件的真实经历

  刑事辩护对于律师来说,不仅是法律实践的一部分,更是责任与使命的体现。在我从事刑事辩护工作的多年经历中,曾经处理过一个令人深刻的案件。案件的背后,涉及的不仅是法律问题,还有复杂的人性和社会背景。这是...

从企业合伙到刑事案件:一场单位犯罪背后的法律反思

  李凯(化名)和张磊(化名)是大学同学,毕业后他们共同创办了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,致力于智能硬件产品的研发与销售。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增长,公司迅速崭露头角,吸引了不少投资者和合作伙伴。然而...

一场饭局后的单位犯罪风波:从酒桌承诺到法庭对峙的教训

  我在法律圈混了十几年,见多了形形色色的案子,但2024年那起单位犯罪的纠纷,总让我觉得像一场戏,荒诞又真实。主角是老徐,一个建材公司的经理,平时豪爽仗义,却因为一次饭局上的承诺,把自己和公司都拖进...

误入法网:一场关于正当防卫与故意伤害的法律较量

一、事件的起始:意外冲突引发刑事案件2023年的一个秋冬交替的晚上,张浩(化名)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,与朋友王强(化名)在街头小吃摊前相约吃晚餐。小摊上,人来人往,喧闹而热闹,气氛本应是轻松愉快的。然而...

律师咨询电话:13851063183

盐城刑事律师,法律咨询电话